斯倫金說,「我的第一反應是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,因此他們就聯繫我的老闆,而我的老闆同意了。
我用了些計策讓他們以為我沒事。此時的新英格蘭已入深秋,寒意一日比一日更甚。
在我面前的日子只有無窮盡的無趣未來。文:艾倫・薩克斯 我回到耶魯精神病院之後遇到的第一位病患是艾瑞克。此外,我是受到外力操控的工具。然後,彷彿有什麼觸動我腦中的開關一般,我突然懂了。可是院方對行為的回應方式卻有相當大的差異。
但是,我這種狀況並沒有靈丹妙藥可用。看護會拿張紙巾夾在門縫,確保門縫稍稍打開,然後坐在門外等我。這個承諾的期限顯然沒有一萬年之久,不過如你所料,我們早就簽署了那些用詞艱深、動輒上萬字的用戶條款,平台說了算。
時代的眼淚 Kindle 中國 2013.06-2023.06.30 去年6月2日,亞馬遜中國發出通知,表示將於本年6月30日關店。更何況,用戶權益以外,DRM還造成平台監控、窒礙知識流通等更深遠的問題。同樣,不受這次事件影響,售賣實體物品的亞馬遜中國網店,如果有一天撤出中國,對用戶來說也不見得有多複雜,大不了在停運前說明往後的退貨和保養安排而已。我甚至懷疑,即使一年多後,Kindle中國網上書店已經正式結業的今天,香港和台灣有多少人關心,甚至知道此事。
於是,隨著個人電腦普及,開發商開始將軟體上鎖,避免用戶私下分發,逼使用戶向開發商購買軟體。說白了,這不是買而是租,讀者從來不曾擁有「購買」的書籍,只是亞馬遜承諾可以在特定環境永久、無限次閱讀它們。
Kindle中國結業之所以延宕兩年多,除了因為用戶量大,書籍繁多,歸根究柢是DRM之惡。以外商撤資而言,Kindle退出只是再加一個案例而已,但Kindle書城除了是一盤生意,也象徵著中國在意識形態上對外開放,上億計的年輕人透過Kindle吸收大量海外的訊息和知識,隨著 Kindle撤出而倒退的,豈止是中美兩國的貿易關係而已。連Steve Jobs都反DRM 我人微言輕,洋洋數千字勸喻電子書平台和版權持有人摒棄DRM,再義正詞嚴也好,只會被視為忽視商業規律的離地左膠。但這些安排如何為用戶設想都好,都無改DRM限制用戶應有權利這個事實。
不知不覺之間,近年國外新發展的互聯網服務,大多預設不支持中國用戶,反正最終也會因為各種問題而被逼撤出,不如打從一開始就省卻麻煩。不過,一向倡議開放的Free Software Foundation認為這個說法誤導,主張DRM應該叫作Digital Restrictions Management更符合事實。我知道無論再怎麼說,台灣和香港的讀者還是會覺得事件離自己很遠,顧不上中國網民,這份心情我完全能夠理解。數位世界中,任何數據和文件都能無限複製,複製品和原品一模一樣,沒有任何區別,近乎沒有成本,操作門檻也很低。
身處中國難以使用以太坊等區塊鏈服務是常態,中國香港人用不了ChatGPT、Bard等已經不再覺得意外,反倒是「科學上網」使用各種AI工具的教程才是新聞,廣為流傳。DRM的出現,源於數位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差異。
這次撤出中國,平心而論整個安排也考慮得相當周到,提前一年多宣布,之後又有整整一年時間給用戶下載檔案等等。要不是從Kindle購買的電子書被上鎖,要是從Kindle買書是銀貨兩訖,讀者付款後獲得開放格式的文本,無論是epub、pdf、mobi甚麼都好,書買了就是屬於自己的,今天亞馬遜關門大吉,用戶大不了就是換個閱讀器而已。
知識有價,為了保障知識產權而把數位文件上鎖,就好像為了保障房子不會被人佔用而鎖上大門,一切彷彿理所當然,非常合理,除了一點:既然數位世界跟物理世界的本質有別,百分百照搬物理世界的法規與邏輯,本質上就站不住腳。互聯網普及後,越來越多內容透過數位媒介分發,DRM技術陸續應用在遊戲、電影、音樂、圖書等各個領域。消息公布後在中國大陸引起極大迴響,香港人卻普遍沒有感覺,台灣人則更不用說。Kindle撤出中國與我何干 對於中國大陸的一眾讀書人,自2013年踏足中國的Kindle黯然消逝卻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終結,網民把事件稱為「時代的眼淚」。亞馬遜是全球最大、服務最好的書店,DRM尚且令用戶體驗變得如此糟糕,遑論各種遊戲、影音等數位內容平台。DRM貌似對書商提供保障,對用戶而言卻徹頭徹尾是種限制,明明付款買了書,卻必須先登錄亞馬遜帳號,才能在亞馬遜獨家的Kindle設備或應用閱讀。
我無意抹黑誰,從我的自身經驗,亞馬遜的服務大部分時間都很出色,Kindle的設備便宜又好用,應用支援的平台也很豐富。不過如果我告訴你,連一向擁抱封閉的Steve Jobs都反對DRM,或許你會願聞其詳。
試想像,假如進中國的歷史更久,客戶人數更多,生意規模更大的麥當勞要撤出中國,雖然迴響一定更大,對顧客的唯一影響卻只不過是明天沒得吃而已,斷不會需要處理過往買過的漢堡包,畢竟你已經吃進肚子了。Photo Credit: GettyImages DRM:數位文件上鎖 簡單來說,DRM是以技術手段把數位文件上鎖,只供獲特定授權的用戶在特定工具上使用
台灣經濟研究院指出,全球經濟復甦動能依然脆弱,加上核心通膨壓力持續存在,短期仍有挑戰。第2季營收為7.31兆韓元(57億美元),比去(2022)年同期大減47%。
南亞科總經理李培瑛日前指出,「產業已在第2季築底,下半年有機會逐步改善,預期第4季供需可望恢復平穩。事實上,撇除最近火熱的AI,其它產業仍處於未復甦的狀態。SK海力士連續三季出現虧損 SK海力士(SK HYNIX)已經連續3季出現虧損,凸顯記憶體產業受到全球循環升息影響,消費性電子需求低落,連帶造成記憶體供過於求。不過,它們也強調市場已從深度低迷中開始復甦,有「谷底翻揚」的跡象。
業界:記憶體復甦最遲恐到明年 台灣記憶體業者南亞科、威剛看好整體產業已築底,第4季供需有望恢復平穩。SK海力士表示,現階段將進一步減產快閃記憶體(NAND),並持續投資擴大高密度DDR5和第三代高頻寬記憶體(HBM3)的產能,以滿足AI開發商的高度需求。
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(SEMI)指出,DRAM設備銷售額則因消費者和企業對記憶體和儲存的需求持續疲軟,2023年將下降28%至88億美元,並於2024年反彈成長31%,來到116億美元。而根據市場及多家機構分析,記憶體產業復甦,最慢恐怕要到明(2024)年。
不過,目前供應商全年庫存應仍處高水位,今年DRAM均價欲落底翻揚的「壓力仍大」,儘管供給端的減產有助季跌幅的收斂,然實際止跌反彈的時間恐須等到2024年。記憶體大廠美光裁員5000人、高管降薪,取消年終獎金,至少12家台廠供應鏈受衝擊 (更新)全球百大半導體廠韓企僅3家:SK海力士Q3淨利大降3成,明年投資規模砍半,恐被迫出售中國廠 「恐成國安隱憂」,美國反對SK海力士中國廠引進半導體先進設備,其勁敵三星已赴美擴大設廠 《晶片法案》效果浮現:傳韓國三星、SK海力士扭轉對中布局,投入鉅資在美打造半導體供應鏈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
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此外,DRAM需求慘淡,也拖累相關半導體設備需求大減。」 集邦科技預期,第3季DRAM均價跌幅將會收斂至0至5%。不過值得慶幸的是,人工智慧(AI)需求直線攀升,使SK海力士的高階DRAM晶片銷售轉強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另一方面,海力士減少今年的資本支出,相較於去年年減少至少50%的目標,今年NAND減產產量也將達到5%到10%。
研究調查機構集邦科技(TrendForce)分析,受惠於DRAM供應商陸續啟動減產,整體DRAM供給位元逐季減少,加上季節性需求支撐,減輕供應商庫存壓力。台經院強調,雖然主要央行升息週期已接近尾聲,惟美、歐等經濟體高利率仍將維持一段時間,先前全球利率上升對房地產和金融市場影響日益明顯,金融市場壓力跡象顯現。
受到主要經濟體升息影響,全球消費性市場需求低迷,指標性記憶體晶片大廠SK海力士(SK HYNIX)已經連續大虧3季,凸顯記憶體業者在這波經濟回檔中,是主要受害族群。上季營業損失2.9兆韓元(22.8億美元),也比市場預期虧損2.7兆韓元更大,也遠不及前年獲利4.2兆韓元